中国虽然自美国进口的大豆、玉米、高粱、小麦等粮食总量并不大,但是进口替代国均有涨价的可能性,从而造成整体进口成本上升。涨价概率极大,但上涨幅度有限。中国对进口高粱依赖度较高且高度依赖美国进口,替代国阿根廷、澳大利亚等产量有限且有稳定的乙醇生产需求,短期难以大幅增加对中国的出口。但高粱对于国内养殖业并非必须原料,国内养殖业对其价格较为敏感,玉米、大麦、小麦等粮食均可进行替代,因此价格上涨幅度有限。涨价概率很大,上涨幅度可能较大。中国对进口大豆依赖度很高,而且替代品菜籽、花生、棕榈油等供应量均较为有限,虽然对美国依赖度不高,但替代国很可能对中国进行较大幅度的提价。涨价概率较大,上涨幅度略大。中国对进口玉米依赖度并不高,且有充足的国家可以替代,但国内需求较为稳定,边际供给变化对价格影响较大,而主要替代品小麦和稻谷国内饲用管控较为严格,无法大规模替代,因此替代国对中国涨价概率较大,涨价幅度可能略大。涨价概率较大,上涨幅度十分有限。中国小麦进口依赖度虽然超过了玉米,但中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小麦库存,对小麦价格的管控也十分严格,庞大的库存也有充足的能力对小麦价格进行调控,因此进口小麦涨价概率较大,但上涨幅度十分有限。除了进口替代国的主动提价外,上述品种主要替代国的运输距离普遍长于美国,且装卸效率普遍比美国更低,运输成本也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进一步带动进口成本的提升。首先,大豆、玉米、小麦、高粱等品种进口价格的上涨会带动菜籽、大麦、棕榈油等相关替代品种的价格上涨。其次,上述粮食及油料作物价格的上涨也会带动国内价格的上涨。随后,上述粮食油料作物价格的上涨会带动国内稻谷、花生等替代品价格的上涨。最终,会导致国内农产品的价格全面上涨。如果中美贸易战持续下去,农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很有可能造成全面的通货膨胀。原料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带动养猪成本的上升,但并不会影响生猪养殖的利润。2000年以来,生猪养殖行业的成本逐渐提升,但行业平均利润率却始终稳定在12%左右(相关数据参见《2024年生猪行业总结②》),可见行业可以有效且迅速地将成本上升转嫁到销售价格上。在供应偏紧的时期,原料价格上涨会在很短时间里体现到生猪价格上,而在供应偏松的时期,原料价格上涨则会在生猪出栏时体现到生猪价格上。而且从猪粮比数据来看,2000年以来猪粮比是缓慢提升的,也就是生猪价格的涨幅是大于粮食价格的涨幅的。从上图可以看出,生猪价格长期上涨幅度会超过原料涨幅,具有优异的抗通胀能力。而正因如此,生猪养殖行业的利润水平并不会受原料价格的影响。虽然美国猪肉对中国价格直接影响很小,原料成本上升对最终价格上涨也需要很长时间的传导,但是中美贸易战开启后,乐观情绪还是逐渐升温,期货价格明显上涨,产业端惜售情绪增加,屠宰量明显减少,均重也开始快速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生猪价格并未明显上涨,显示出当前供给仍然略为宽松,供应压力开始累积。而面对中美贸易战带来的经济、消费、金融等领域不断增加的不确定性,养殖企业也必须考虑贸易战持续下去的风险应对,因此高负债企业会将降低负债放在更加重要的低位,而负债率较低的企业也会降低扩张动力。因此行业头部扩张积极性减弱,而散养户和中小规模场仍将持续退出,行业产能有望持续下降。*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371-6335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