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对生猪养殖行业的影响(上)

一凡帝诺维奇 2025-04-11

4月9日凌晨,美国对中国商品再次加征50%关税,使得整体税率达到104%,贸易战再次升级。中国已经做出绝不妥协的姿态,美国在从其他国家身上获得足够多的利益之前,也很大概率不会与中国进行实质性谈判。贸易战对中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影响将持续很长时间。

一,直接影响
1,种猪进口
由于非瘟疫情导致国内产能严重受损,为恢复国内产能,2020年和2021年中国从国外进口大量种猪,两年累计进口超过5万头。但是随着疫情稳定和国内产能的恢复,进口种猪数量持续减少,2024年进口种猪3124头,只有2020年高峰时的三分之一。
目前国内产能充足,进口种猪主要是为了避免种群退化和提升种群性能,而非必须进口。且中国种猪进口来源广泛,美国虽然是中国主要的种猪进口来源国,占中国种猪进口的40%左右,但丹麦、法国、加拿大等国出口量也比较大。2020年中国进口种猪来源美国仅占6%,2023年美国占比81%,2024年下降至38%。
2,猪肉进口
非瘟疫情前,中国每年进口猪肉只有几十万吨的规模,非瘟疫情期间进口量大幅增加,单非瘟疫情后进口量逐年减少。2024年中国进口猪肉只有107.31万吨,不足全年消费量的2%。
中国在2018年贸易战中已经对美国猪肉加征了反制性关税,中国从美国进口猪肉比例持续下降,2024年从美国进口的猪肉只有10万吨左右,从美国进口猪杂碎也只有44万吨,绝对量相较于国内需求均较小。
因此中国对美商品加征关税后,猪肉及猪杂碎进口即使全部停止,对国内供应影响也非常有限。
此外,南美、欧洲有非常大的出口潜力,哪怕日后中国猪肉供给再次出现缺口或者国内猪肉价格大幅上涨,这些国家也可以提供充足的供应。由于美国出口占比较低,其他国家在替代过程中也基本不会出现涨价情况。
二,替代品
1,鸡肉
中国鸡肉进口量同样在2020年达到峰值后逐年回落,2024年进口量为93.18万吨,占总消费量的6%左右,但主要以鸡爪、鸡翅等为主。其中美国进口量占比从20%逐年下滑至10%左右,且其中冻鸡爪占比达到73.87%。加征关税后,鸡肉供应整体基本不受影响,但鸡爪供应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牛肉
中国牛肉进口量逐年攀升且在消费中占比较高。2024年,中国进口牛肉287万吨,为2016年进口量的5倍,非瘟前2018年进口量的接近3倍。2024年进口量占国内总供给的26.92%。
中国2024年自美国进口牛肉仅15.05万吨,占进口总量的5.24%,仅占国内总共近的1.5%。南美国家有充足的供应能力可以替代,因此加征关税后,牛肉供应整体受影响很小。
此外,中国正在对南美牛肉进行反倾销调查,无论调查结果如何,南美国家很难在替代过程中主动上调价格。
三,原料
1,大豆
大豆是中国从美国进口单一品种金额最高的商品,2024年占中国自美国进口商品总额的7.36%,略微超过芯片的7.21%。
但2024年中国自美国进口大豆2213万吨,仅占中国进口大豆1.05亿吨的21%。
2018年贸易战之前,美国长期是中国进口大豆的第一来源国,也正是2018年贸易战后,美国大豆在中国进口份额逐年下跌。同样是在2018年之后,中国一方面在国内养殖行业推行低蛋白饲料配方,减少豆粕需求,另一方面提升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国内供给。
大豆的主要用途是榨油,豆粕只是榨油后的副产物,在食用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带动下,虽然国内大豆产量持续提升,但大豆进口量同样持续增长。一方面,中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已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对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卫健委一直在宣传推广低油饮食。另一方面,国家也在大力发展木本油料,如棕榈油,茶油等,减少大豆油需求进而减少大豆需求。
当然,这是一个缓慢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可以寻求南美国家的进口替代,目前巴西是中国大豆第一进口来源国,且仍有供应潜力。由于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占比较高,因此在中国寻求进口替代的过程中,其他国家则有很大的可能性对中国涨价,导致进口大豆成本提升,进而导致豆粕价格上涨。
2,玉米,小麦和高粱
中国进口玉米和高粱主要用于养殖业,进口小麦主要用于丰富品种。进口玉米、小麦和高粱价格远低于国内价格,为了保护国内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我国对进口玉米和小麦实施配额管理,高粱则没有配额限制。
2024年中国进口玉米1364万吨,占国内总需求的4.5%左右,其中自美国进口207万吨,占进口量的15.2%。可以提供玉米进口替代的国家较多,但有一定可能性对中国涨价。
2024年中国进口小麦1118万吨,占国内总需求的8%左右,其中自美国进口192.23万吨,占进口量的17.2%。可以提供小麦进口替代的国家很多,但有较大可能性对中国涨价。
2024年中国进口高粱866万吨,占国内总需求的74.02%,是国内产量的接近3倍。其中自美国进口568.3万吨,占进口量的65.62%,占国内总需求的接近一半。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可以提供较为充足的替代,但涨价可能性极大。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371-63357633*

广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