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明博士:当前形势下养牛思路探讨

奶牛肉牛论坛 2023-05-22

1.控制成本,不能牺牲产量和利润

当前养殖成本中,饲料的成本和牛群结构更新是可控的。劳动力成本可控性有限,而燃油成本、奶价等是不可控的。所以把成本控制的重点放在饲料的成本控制和牛群结构优化上。但前提是不能牺牲奶牛的奶产量和利润。奶牛不是水龙头,想开就开想关就关。前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刻意的降低产奶量会导致成本奶的成本反而更高,等奶价恢复后奶牛的产奶量也很难恢复。

2.选择性价比高的饲料原料

不同原料的饲料价格和价值并不完全一致的,当饲料的价格低于价值就应值得使用,而当饲料的价格高于价值就应该不使用或减少使用该原料。例如青贮玉米的价格就远低于其价值,在当前大量使用全株青贮玉米对降低成本效果显著,但前提是把青贮玉米的质量做好。

3.提升产量,增加生产寿命

通过舒适度管理来提升奶牛的生产成绩是性价比最高的手段,没有之一。良好的舒适度管理除了可以增加产奶量以外,还可以降低乳房炎、蹄病和产后代谢病的发病率,增加奶牛的生产寿命。国内管理好的牧场乳房炎的发生率已经可以做到0.5-1%,而仍有很多牧场乳房炎月发病率在5-10%,相当于发病率是优秀牧场的10倍。国内优秀牧场的体细胞数可以控制在10万以内。

4.重视奶牛的粗饲料质量

粗饲料在瘤胃中除了起填充因子以外,还会影响到奶牛的采食量和营养摄入量。再多的精饲料也无法弥补粗饲料差带来的损失。粗饲料重点考虑以下指标:NDF含量,NDF的消化率和不可消化的NDF,粗饲料的物理脆性,淀粉的含量或粗蛋白的含量等。对于苜蓿草更关注的是NDF含量,而对于青贮玉米更关注的是NDF的消化率,优秀的青贮玉米NDF消化率可以达到60%以上,而要求牧草NDF的消化率要达到50%以上。

5.重视头胎牛、后备牛的培育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犊牛和后备牛是牧场的未来。近几年国内高产牧场的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犊牛、后备牛的培育可以提高头胎牛的高峰产量,而头胎牛的高峰产量基本上就是牧场单产的天花板。犊牛阶段是瘤胃发育的关键阶段,也是乳腺腺泡mRNA数量异速增殖阶段,同时奶牛体高增加的50%是在前6个月完成的。美国近10年犊牛的培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犊牛的培育理念已经由传统的饲养方案改变为加速生长方案,既要求哺乳期犊牛有较高的日增重,还要求减少断奶应激,使得断奶犊牛有更高的体高和日增重。配种的体高和体重也较以前有更高的要求,头胎牛的产犊后体重越接近成母牛,用于生长的营养需要就会减少,更多的营养将用于产奶。每牺牲1千克的体重,需要7千克的牛奶来弥补。

6.重视碳水化合物的形式和消化率

新版奶牛营养需要默认淀粉的全肠道消化率为91%,但不同的淀粉形式消化率是不一样的,牧场之间的差别较大。有25%的牧场淀粉消化率高于94%,而有25%的牧场淀粉消化率低于87%。对于青贮玉米更重要的是籽粒破碎度,而不是大家天天宣传的干物质、淀粉含量、乳酸含量。试想如果玉米破碎不好奶牛“囫囵吞枣”,淀粉不消化,再高的淀粉又有什么意义。要求大部分的青贮玉米籽粒能够过4.75毫米的筛子,即使一破两瓣也是不合格的。对于玉米粉,需要关注粉碎的粒度,研究表明对于粉质玉米,筛孔每降低1毫米,消化率提高2.4%。而对于胶质玉米,筛孔每降低1毫米消化率提高7.2%。我们可以通过测定粪便淀粉的含量来估测淀粉的消化率,要求粪便中淀粉的含量不高于3%,粪便中淀粉的含量每增加1个点,产奶量损失300克。国内已经有很多的优秀牧场把玉米粉碎的粒度降低为1毫米了,但仍有很多的牧场玉米粉碎粒度在2毫米甚至3毫米。

7.奶价高多挤奶,奶价低挤更多的奶

在奶价好的时候你可以挤奶四次来提高产奶量,但奶价不理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牛群优化,淘汰低产的不赚钱的牛,保留高产的牛群。不要牺牲奶牛的产奶量来降低成本,否则成本会更高。只有高的产奶量才会牺牲公斤奶成本。现金流是牧场的生命线,无论什么时候一定保证充足的现金流,追求泌乳牛的占比,因为只有泌乳牛是给你牧场天天创造价值的,后备牛天天投入而短时间内看不到效益的。有个专业词叫“合适的后备牛数量”,对牛群可做基因组测定,保留最优秀的牛群配以性控或者胚胎,最后20%的牛可以选择配肉牛冻精,提高低产牛的价值。

8.种养结合,消纳粪污

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内蒙的牧场流转了一万亩地,不但青贮质量能够把控,而且种植了大量的苜蓿和大麦,每亩地能产1.3吨干苜蓿草,你可以算下牧场的苜蓿草成本会是多低,该牧场连后备牛都吃大麦青贮,妥妥幸福的牛群啊。另外一个例子是南方的某牧场,流转了一部分土地种植青贮玉米,解决了南方青贮玉米地块小、质量无法把控的难题,不再需要北方长途运输裹包青贮玉米,牧场的单产在不使用进口苜蓿草、进口燕麦草的情况下达到40千克以上。

9.重视蛋白质营养和氨基酸平衡

奶牛需要的不是粗蛋白,而是代谢蛋白和氨基酸。近几年无论是犊牛还是围产期奶牛,蛋白质都做的稍微高一些。产后产奶高峰看蛋白,产奶持久力看能量。无论泌乳还是干奶牛,理想的RDP水平在10%。在围产前期和新产牛,更要注重RUP。当前中国日粮配方基本上都会处于蛋氨酸和赖氨酸的缺乏。评价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利用效率的工具包括乳尿素氮和乳蛋白等。

10.减少饲料损耗

大多数牧场的损耗是惊人的,有些是看得见的损耗如发霉变质的饲料、夏季喷淋打湿或者雨水打湿的饲料、以及剩料等。但仍有很多的饲料浪费是无形的,如被风吹走的。我曾经见过内蒙一个牧场精饲料损耗就达到10%以上,当地风大而牧场在外面做TMR加工,每天被风吹走的精饲料不计其数。还有的牧场发料发到牛圈里面、有的被轮胎碾压或者甩料、被鸟吃等等。

总之,奶业低迷期,降低成本来降低产奶量是不明智的。最有效的办法是提高奶量来稀释公斤奶成本,在不影响产奶量的情况下选择性价比高的原料。对牛群进行优化,淘汰赔钱的奶牛,保留赢利的牛群。加强犊牛后备牛的培育。通过舒适度等管理手段提升奶牛的产奶量并降低乳房炎、蹄病、代谢病发生。大浪褪去方知谁在裸泳,是到了拼内功的时候了,没有倒闭的行业只有倒闭的企业。努力提升牧场的竞争力,在行情好的时候多赢利,在行情低迷的时候少亏损甚至赢利。当然前提是能够把奶卖出去,让我们共同学习共渡难关,期待奶业的春暖花开早日到来。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电话:0371-63357633*

广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