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昌动保 庞敏 2021-07-09
龙昌动保研发中心在2021年上半年接收到油脂样品520份,样品种类涵盖了禽油(鸡鸭油)、猪油、豆油、鱼油、磷脂油、米糠油等。这些样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饲用油脂的使用情况。我中心对这些样品进行的品质分析包括脂肪酸、酸价、过氧化值等,通过分析油样的脂肪酸组成,可判别油脂的纯度;通过酸价、过氧化值、颜色、气味可判定油脂的品质。目前,随着各饲料企业对油脂类原料重视程度的增加和检测技术的改进,油脂的监控力度逐渐被加强,但受原料市场、加工工艺、储存条件的限制,饲用油脂的品质问题依然严峻。
2021年上半年油样检测数据分析
图1:油脂样品来源与种类分布图
图2:各区域主要送检油脂类型
2021年1~6月份,我中心所接收的样品大致来自华东、华中、华北三个区域,多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西、山西等省份,约72%的样品来自于华东区域。由图2来看,三个区域均以禽油(鸡鸭油)为主,华东约占60%,华中约占80%,华北约占53%;其次为混合油脂,华东约占15%,华中约占12%,华北约占16%,在这些混合油样品中,约45%为禽油和棕榈油混掺,约15%为禽油和其它类型油脂混掺;约40%为精炼油或地沟油,油品质极差。由此来看,2021年上半年,这几个区域内饲用油脂市场仍以性价比较高的鸡鸭油为主,同时配合使用豆油、猪油,因为价格市场的原因,也存在以次充好、价廉质差的油脂,该类油脂在养殖生产中的负面作用还需多多关注,不能掉以轻心。
图3:各区域油脂问题占比
通过图3可见,送检的520份检测样品中,华东区约53%的油脂存在问题,其中,油脂不纯问题约占49%,油脂酸价超标问题约占28%,过氧化值超标问题约占20%;华中区约40%的油脂存在问题,油脂不纯、油脂酸价超标、过氧化值超标问题则分别约占14%,20%,14%;华北区约21%的油脂存在问题,油脂不纯、油脂酸价超标、过氧化值超标问题分别约占21%,7%,5%。由此可见,2021年所检测油样不合格率仍然较高,酸价与过氧化值超标率较高;与2020年相比,油脂不纯的比例虽然降低了约3.5%,但油脂的品质问题则增加了约2%。另外,从近期收到的油样发现,棕榈油混掺的样品有回涨的趋势。因此,饲用油脂问题仍需持续关注。
图4:油脂样品酸价、过氧化值分布图
酸价(mg KOH/g油)和过氧化值(mmol/kg)是衡量油脂品质的重要指标,由于来源、贮存条件、加工工艺、原料组成等不同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均有可能导致油脂的氧化酸败。
如图4所示,禽油酸价合格率在79%左右,过氧化值合格率在78%左右;猪油酸价合格率在57%左右,过氧化值合格率在81%左右;豆油酸价合格率在93%左右,过氧化值合格率在89%左右;由此可见,豆油的品质相对高一点,其次是禽油,猪油要重点关注一下酸价情况。另外,混合油本身成分复杂,质检需要格外留心,针对颜色较深,气味异常的油脂需要加测其它指标,如烟点、皂化值等,综合判定其品质的优劣。
饲料企业在油脂类原料的储存管理过程中,要时刻留意油脂的气味、氧化酸败状态等变化;一般来说,油脂添加到饲料中后,随着饲料混匀和表面积增大,油脂与空气的接触面也相应增大,会加速油脂的氧化酸败,因此,一经发现油脂原料异常,应果断处理,避免影响到饲料产品的品质。饲企在采购油脂类原料时,一方面要慎重选择油脂种类,另一方面要合理把控采购入库量,同时注意油脂的存放条件,合理取用和密封,以免造成原料浪费和经济损失。
表1:部分油脂类型的脂肪酸组成表
种类 | 鸡油 | 鸭油 | 棕榈油 | 猪油 | 大豆油 | 亚麻油 | 椰子油 |
C6:0 | 0~0.8 | ||||||
C8:0 | 5~8 | ||||||
C10:0 | 6~10 | ||||||
C12:0 | 44~52 | ||||||
C14:0 | 0.5~0.7 | 0.4~0.9 | 0.7~0.9 | 1~1.3 | 13~19 | ||
C16:0 | 20~24 | 18~26 | 39~47 | 22~25 | 8.0~13.5 | 4.5~4.9 | 8~11 |
C16:1 | 4~4.8 | 1.2~2.8 | 0.2~0.8 | 1.2~2 | |||
C18:0 | 4~6 | 4.5~7 | 3.5~5.7 | 10~14 | 2~5.4 | 2.5~4.0 | 1~3 |
C18:1 | 40~45 | 35~40 | 36~44 | 36~41 | 20~27 | 16~18 | 5~8 |
C18:2 | 20~24 | 20~24 | 9~12 | 14~17 | 48~59 | 15~17 | 0~2.5 |
C18:3 | 0.5~1 | 1.1~2 | 0.2~0.6 | 0.5~1 | 4.2~11 | 57~60 | |
C20:1 | 0.5~1 | 0.15~0.3 | 0.4~0.8 | ≤0.5 | 1~1.5 |
每种常见油脂都有区别于它者的脂肪酸构成种类或比例,如表1所示,依据脂肪酸构成,可以大致判断所检油样的油脂种类和组成比例,并以此判定是否掺假。送检的油样中以鸡鸭油居多,且两者组分相差不大,可归为一类。
2021年上半年,禽油、猪油、豆油三种常见油脂的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U/S、脂肪酸总量波动范围如表2所示。从数据结果来看,各脂肪酸数据的波动范围都较大,豆油脂肪酸数据相对稳定;而动物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波动受原料来源、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大,同时这也会影响到动物油脂的整体能值和在畜禽体内的消化率,因此,检测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对油脂的整体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表2:2021年上半年各油脂脂肪酸数据汇总表
油脂类型 | 饱和脂肪酸/% | 单不饱和 脂肪酸/% | 多不饱和 脂肪酸/% | 反式 脂肪酸/% | U/S值 | 脂肪酸 总量/% |
禽油 | 26~33 | 37~48 | 17~29 | 0.15~1.5 | 1.9~2.5 | 70~98 |
猪油 | 32~40 | 38~44 | 15~21 | 0.17~0.6 | 1.4~1.8 | 83~96 |
豆油 | 14~16 | 19~25 | 55~63 | 0~0.5 | 5.2~5.7 | 85~98 |
总结
通过对2021年上半年520份油脂样品的检测和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饲用油脂的品质依然不容乐观,油脂的氧化状态、酸价、纯度等仍然是需要长期关注的重点;同时我们也需要深刻认识到不合格(劣质)油脂对饲料生产和养殖终端带来的不良影响:油脂类型和来源、品质的不同将直接导致油脂自身的消化率和代谢能不同,而使用掺假、掺杂的油脂最终也将影响畜禽的生长生产性能,导致养殖效益降低....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做到“用好油,会用油”,让饲料企业和养殖终端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