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业资讯网 2019-12-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奶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这其中,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目前,我国已经与北美、欧洲、大洋洲的很多奶业发达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奶业“走出去”与“引进来”步伐不断加快。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9年底,国内有16家乳企在海外投资共建项目31个,总投资额达到397.6亿元,饲养奶牛5.1万头,年产液态奶37万吨。
随着奶业国际交流和合作越来越深入,今年2月,中国奶业协会国际奶业专业委员会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成立,奶业国际合作又开新花。12月16日,中国奶业协会国际奶业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工作会议。
从历史看,我国奶业和国际奶业发展紧密相连,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国际交往和科技引进紧密相连,我国高产奶牛、饲料玉米、苜蓿都起源于中亚。正是在这种交流和合作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奶业更加的健康,更加的成熟
近年来,我国奶业一方面持续引进优良奶牛品种、优质苜蓿饲料细化精细化饲养管理技术以及先进的养殖加工设备;另一方面,与新西兰、阿根廷、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典、美国等交流不断深化,国内奶企不断引进人才与技术资源,并在海外布局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厂,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步显现。
王俊勋强调,今后,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国际奶业共同赢得未来,实现我国奶业的全面振兴。要重点研究国外奶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要学习借鉴国外产业相关的先进集成技术、跟踪掌握国际前沿技术,加强国际生产和乳制品贸易形势的分析研究,收集掌握国际主要奶源基地布局和发展形势,帮助中国产业更好的引进来走出去。
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高鸿宾
奶牛养殖在中国有100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形成产业,也就改革开放以后这40年。这些年中国奶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际的交流合作,我们广泛吸纳、引进高产奶牛、管理技术、饲料技术、养殖设备、加工设备,也包括酸奶的菌种,使得我国奶牛单产水平、生鲜乳质量、加工技术等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行列。
虽说我国奶业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国内乳企科技创新投入比例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国际奶业价格体系中发言权有限,和世界顶级水平的差距依然显著。今后,专委会要在奶业发展上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必须坚定不移、毫不动摇,拓宽合作交流领域,最终服务于生产企业。
我国奶业发展情况和政策解读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奶业处处长邓兴照在工作会议上作了题为《我国奶业发展情况和政策工作解读》。报告指出,改革开放40年是奶业大发展的40年,奶类产量、人均奶类占有量快速增长,奶类品种不断丰富,供应充足;规模化水平提高,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不断提高,万头以上奶牛养殖企业数量有所增加;规模养殖场机械化挤奶率、全混合日粮(TMR)搅拌车普及,机械化水平提高;奶牛单产水平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乳制品加工实力明显增强;绿色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奶业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从世界奶业看,我国奶类产量占比世界总量的3.8%,位居世界第六,奶牛年均单产7.4吨,在国际上属于中上水平;近几年乳制品进口持续增加;同时,我国奶业际交流不断加强,与新西兰、阿根廷、荷兰等国签订奶业合作备忘录,和澳大利亚、新西兰建立奶业对话机制,与爱尔兰、加拿大、瑞典、美国等国建立交流合作机制;我国奶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投资领域涵盖奶业全产链,投资主体和方式多样。
但同时,我国奶牛养殖成本偏高、进口影响加剧、养殖加工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乳制品消费培育不足。今后一个时期,将从抓好质量振兴、养殖振兴、效益振兴、品牌振兴、消费振兴五个方面开展奶业振兴工作。
全球奶业形势报告